- 關于塑料螺絲 ,你真的了解嗎 2023-07-14
- 緊固件基礎知識FAQ(四)| 你一定要了解的8個緊固件基本常識 2023-07-03
- 法士威2023年第二季度工作總結Party圓滿落下帷幕 2023-07-01
- 法士威2023第一季度工作總結 part,圓滿收官 2023-04-02
深圳市法士威精密零件有限公司
文章出處:企業文化 網責任編輯: 法士威精密零件 閱讀量: 發表時間:2025-10-17
孔門頂級弟子圖鑒里藏著怎樣的人生密碼?從顏淵的悟性、閔子騫的孝行到南容的謹慎,圣人用三個典型案例告訴我們:專業能力決定你能走多快,但內在品格決定你能走多遠。
【原文】11.3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
言語:宰我、子貢。
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
文學:子游、子夏。
【譯文】(在孔子的學生中)道德修養好的有:顏淵,閔子騫,冉伯牛,仲弓。
擅長辭令的有:宰我,子貢。
長于政事的有:冉有,季路。
熟悉文獻的有:子游,子夏。
【解釋】本章談的是“孔門十哲”,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》中把本章和上章并在一起,采信“四科乃從夫子于陳、蔡者爾,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?!币徽f。
此十人是不是孔子陳蔡之厄的隨行人員,歷來有爭議。根據《左傳》,冉有其時在魯國為季氏之臣,未必隨行。另子游、子夏其時也不過十六七歲,即使已經在孔門受業,也未必隨行。
對此十人的評價,是不是來自于孔子,這個也有疑問。如果是“子曰”的內容,對門下的弟子當稱名,而不應該稱字。所以,大部分學者認為,本章內容是孔子對這十個學生的一時的評述,由弟子轉述下來的記載而已。
也可能,孔子根本就沒評述過這十個人,本章的記錄完全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的評定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就是《論語》成書時,對此十人的評定大體上可以得到公認。
再往后,“孔門十哲”的認定就有些異議,比如南宋大儒程頤就說“曾子傳道而不與焉,故知十哲世俗論也?!边@就是替宗圣曾參鳴不平。
以今天的眼光看,“孔門十哲”已是定論,沒有爭論的必要,但孔子“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”還是頗有一些道理。

【原文】11.4子曰:“回也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無所不說?!?/span>
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顏回不是一個對我有所幫助的人,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喜歡的?!?/span>
【解釋】回——顏回,顏氏,名回,字子淵,魯國人??鬃幼畹靡獾膶W生,孔門七十二賢之首。
說——音悅,同“悅”,喜歡,高興。
夫子朱熹解本章說:“顏子于圣人之言,默識心通,無所疑問。故夫子云然,其辭若有憾焉,其實乃深喜之?!边@個說法應該很有道理的,看似說遺憾,其實對顏回表達的還是喜愛。
遍翻《論語》,孔子對顏回的喜愛幾乎都能溢出來。“三月不違仁”、“語之而不惰”、“不遷怒,不貳過”、“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”……本章之言,極像是有學生問老師:“您把顏淵說得如此好,他就沒什么不足嗎?”
從本章也可以看出來,教學上,孔子是鼓勵學生質疑的,也重視教學相長。

【原文】11.5子曰:“孝哉閔子騫!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?!?/span>
【譯文】孔子說:“閔子騫真是孝順??!別人對他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沒有異議。”
【解釋】閔子騫是二十四孝主人公之一,最有名的就是“鞭打蘆花”的故事。
據說閔子騫幼時喪母,其父續弦,又生兩個弟弟。后母對他們兄弟態度迥異,頗有偏私之心。冬天,兩個弟弟穿著用絲絮(春秋時中國尚無棉花種植)做的冬衣,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冬衣。一天,父親出門,閔子騫牽車時因寒冷打戰,將繩子掉落地上,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,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,父親方知閔子騫受到虐待。
父親返回家,要休逐后妻。閔子騫跪求父親饒恕繼母,說:“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”(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,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。)父親十分感動,就依了他。繼母也悔恨知錯,從此對待他如親子。
元代將此故事配以“閔氏有賢郎,何曾怨后娘。尊前賢母在,三子免風霜”的詩句列為《二十四孝》之首。

【原文】11.6南容三復白圭,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【譯文】南容經常誦讀白圭詩篇,孔子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。
【解釋】對于南容的“三復白圭”,《孔子家語》記載說:“其于《詩》也,則一日三復‘白圭之玷’。”也就是南容多次反復誦讀《詩經》中的詩句:“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”(白色圭玉上的斑點,還可以打磨掉;如果說錯了話,就沒辦法更改了。)其意自是以謹言自戒。
現在我們常說:關注點在哪里,成就點就在哪里。南容三復白圭,表明了他的關注點。范氏解讀說:“言者行之表,行者言之實,未有易其言而能謹于行者。南容欲謹其言如此,則必能謹其行矣?!?/span>
“以其兄之子妻之”自然是表達了孔子對謹言慎行的贊賞,其后這也成了儒學重視的一個傳統。比如,孔子的學生曾子臨死時還要對學生說:“詩云:‘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?!?/span>
從四科分類到三人品評,孔子為我們完成了教育的終極閉環:教育的核心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,更是要塑造能夠立身處世的健全人格——這穿越時空的智慧,至今仍是教育的真諦。